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在李舒航看来,大学教师的价值在于“融合了知识的创造者、智慧的传播者和灵魂的塑造者三重身份。”这份身份里,藏着对平凡讲台的敬畏,更藏着对“花开”的执着。
薪火相传,心灯不灭
谈及为什么选择成为教师,她答到,一份最纯粹、最深刻的驱动力,是源于她的研究生导师。“在她身上,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位真正学者所蕴含的力量:那是在讲台上点燃思想之火的激情与感染力,是对学科前沿孜孜不倦的探索与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,更是对学生个体成长所倾注的真诚关怀与不遗余力的托举。”
从她的研究生导师身上认识到,大学教师这份职业远非一份简单的工作,而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生命状态,“我渴望像我的导师一样,扎根于学术的沃土,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,延续这份知识与精神的传递;我渴望站上那方神圣的讲台,用我的学识与热忱去启迪年轻的心灵,引领她们探索未知的疆界;我更渴望成为学生们可以信赖的灯塔,在她们求知与成长的道路上,提供支持、指引方向,见证并助力她们破茧成蝶。”李舒航在讲台上延续着教育的薪火,不仅让知识与精神代代相传,也让启迪心灵的心灯于师生之间长明不熄。
教理渊博,匠心独运
在教学方法上,李舒航始终践行着“化抽象为呼吸”的原则。面对抽象的理论知识,她从不用晦涩的术语“筑墙”,而是擅长在生活场景中挖掘学术的微光。例如,讲解博弈论时不套用模型,而是让学生分析宿舍空调使用中的“囚徒困境”,“在生活褶皱里发现学术灵光”。其次,她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温柔和未知耐受力这两种品质。不仅能够犀利解构权威观点,对知识创造者保持同理也能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在困惑中沉淀,而非急于抓取答案。
她的课堂总有种“不按常理出牌”的活力:执教初期她像“紧张的钟表匠,精心校准每分钟的知识输送量”,而如今更懂得“减少单向灌输,故意制造一些‘麻烦’让学生去解决,让学生通过‘知识障碍赛’的通关获得成就感”。她放下了“学术严肃性”焦虑,开始接受甚至鼓励学生用TikTok神曲记忆专业条款,说“要允许年轻人用她们的语法重写知识密码”,而老师要做的,是帮她们找到正确的方向。
教学相长,静待花开
如今的她,早已习惯了忙碌而充实的节奏:除了上课,大部分时间投入备课、科研及其她工作,课余则以阅读、摄影充实自我。这种张弛有度的状态,恰如她对教育的理解:“教学是最高效的学习”。
选择教育事业,对李舒航而言是一场“双向奔赴”。当被问及最有成就感的瞬间,她提起去年收到第一届学生的邮件:那位因选课结缘的工商管理专业女生,不仅爱上了国贸专业,更是在两年后站在了迪拜自贸区的岗位上,还特意发来手持工作牌的照片。“这张照片一直存在我手机里——它让我确信那些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枯燥条款,终将在某个年轻人生涯的某个港口化作护身的罗盘”,这份确信,便是她坚守讲台的底气。
她心中的“好老师”,本质上是“帮助学生催生自我见解的引导者”,而她也始终向着这个目标努力:既做“思维惯性的破壁人”,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见证者。正如她所说,教育具有延迟兑现性,“我们播的种子可能在冰川纪发芽”,而老师要做的,就是耐心浇灌,静待花开。
寄语后学,逐光前行
采访最后,李舒航送给同学们这样一段话:“亲爱的同学们,我们正身处一个充满变化、甚至有些不确定的时代。面对这样的环境,我希望你们能着重培养三种能力:一是快速应变与持续学习的能力,学会如何学习,拥有迅速理解新领域、并将已有知识灵活迁移运用的本领;二是与智能技术协作的智慧,让AI处理重复性任务,而我们人类真正的优势在于理解和处理模糊、复杂、充满人情味的事物;三是心怀责任的想象力,在钻研前沿时多一份同理心,保证航向不偏移。”
她更叮嘱大家:“当众人声喧哗、信息混杂时,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,追问事情的本质;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潮流中,敢于‘慢下来’,用更审慎、更深入的思考去面对问题。你们最伟大的成就,或许不在于发明某项具体的技术,而在于重新思考并定义: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,‘人’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? 是什么让我们区别于机器?世界是复杂的,挑战是艰巨的。请怀着敬畏之心去理解这种复杂性,在看似断裂之处,努力寻找、连接和创造意义。这是时代赋予你们的重任,也是文明对你们最深切的期许。”
师者如船,渡人亦渡己。李舒航用自己的热忱与智慧,在教育的沃土上默默耕耘,让知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。而那些被点亮的心灵,终将带着这份光芒,奔赴更远的山海。(0638太阳集团新闻中心 赖煜、薛千涵/文 审核:黄培真)